为积极响应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目标和校训精神,图书馆倾力打造了“融通”文化品牌。从第一讲河东历史人物舜帝到第二讲河东非遗文化掐丝珐琅技艺,不仅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知识震撼,也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河东文化。
12月3日下午,融通讲堂第三讲:探寻河东古建奥秘——走进运城四大名楼飞云楼专题讲座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。这次,我们邀请到了山西万唐龙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、古建筑修缮专家董养明老师作为主讲嘉宾。
讲座中,董老师从历史,结构特点,以及修复过程三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了飞云楼。董老师先从运城四大名楼为切入点,给同学们科普了河东古建筑目前的影响力,再引入飞云楼。接着结合图片、视频给同学们介绍了十字歇山顶、永定柱、鲁班锁、弓箭檐等结构设计,使同学们更清晰的了解了飞云楼的建筑结构。然而,岁月流逝和环境变化,都对飞云楼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。最后董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修复飞云楼的实践经验和修缮过程。在一幅幅图片中,在细枝末节的结构中,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修复困难中,同学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保护古建筑、传承技艺的重要性。

在互动环节中,大家针对飞云楼的结构工艺,文化内涵等方面向董老师提问,董老师与大家亲切交流,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解答。其中,我校建工学院的教师尚悦、张宇彤也与董老师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探讨,互相交流了对于飞云楼修缮的看法。
最后董老师还提到,古建修缮的队伍需要更多青年人的加入,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投身于古建修缮的学习中。大家反响积极,表示通过此次讲座,对河东古建文化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收获满满。


工匠出身的董养明说:“一辈子做一件事,简单的事情重复做,但要看是不是用心在做,魂在哪。真正的工匠是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一件事上,那是他的兴趣,不会感觉到累,这才是工匠 ”。董养明老师独具匠心,实践与创新,只为保护河东古建,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展示。结合我校一直奉行“两工三素”的办学理念,“两工”指的是:工程思维、工匠精神,“三素”指的是:职业素养、技能素养、人文素养。我们融通讲堂的意义也在于此,是为同学们带来工匠精神的实感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、工作中养成严谨、专注的习惯,能够继续发挥工匠精神。


董养明,全国十佳修缮工程奖获得者,山西万唐龙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,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企业导师,是一位拥有超过30年经验的古建筑修缮专家。他带领团队已完成100余个古建筑修缮项目,其中包括获得全国十佳修缮工程奖的高平市二郎庙和万荣县稷王庙。